|
|
首页 >> 真耶稣教会新生命网络宣道中心 >> 组织管理 >> 领导者必读 >> 文章内容 |
|
立神所选的人为王(卷二) |
编号:3817 | 添加时间:05-06-16 13:49:43 | 浏览量: |
许恩得
神在指示摩西被立为王的人要禁戒的事之后,又指示摩西被立为王的人当做的事。本文将这些当做的事归纳为被立为王的积极条件,并以「谦虚」做为这些积极条件的中心思想。 一、为自己抄录一本律法书 神所设被拣选为王的第一项当做的事是:「他登了国位,就要将祭司利未人面前的这律法书,为自己抄录一本。」(申命记十七18)国王登位之后,还要为自己抄录一本律法书,至少蕴含两个重要的管理启示。 1、善尽己责 每一个人在每个人生的阶段,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,即使身为国王也不例外。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职责是守法,守法的重要性随着职位的提升而加重,而且是别人无法代劳的,所以国王登位之后,还要为「自己」抄录一本律法书。当一个人位高权重之后,还守法并善尽自己的职责,是谦虚的具体表现。 2、戒急用忍 王在抄录律法书的过程中,若操之过急,或心浮气躁,则律法书永远无法抄录完。所以王在抄录律法书的过程中,可以培养自己戒急用忍的管理心法。从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发现:许多领导者无法成功,往往是操之过急;许多领导者所以失败,往往是无法忍一时之气。难怪秦穆公向蹇叔请教统一中国的策略时,蹇叔的答案竟是:「勿贪、勿忿、勿急。贪则多失,忿则多难,急则多蹶。」此与立王的条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本文对「勿贪」的道理已有论述,接下来要继续探讨圣经中有关「勿忿」与「勿急」的道理。 (1)勿忿 圣经中对忿怒有许多警告与教导。例如《传道书》警告世人:「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。」(传道书七9),《箴言》也说:「轻易发怒的,行事愚妄。」(箴言十四17) 从圣经的教训中,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因忿怒所引发的不良后果: A、容易挑启争端 《箴言》多处告诉我们:「好气(暴怒)的人挑启争端。」(箴言廿九22上,十五18),基甸与耶弗他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。他们两个人都处于相同的情境,而且都面对相同的族人。基甸以柔和的言语对待以法莲人,结果消除以法莲人的怒气(士师记八1~3);耶弗他态度刚烈,造成基列人与以法莲人战争(士师记十二1~6)。 身为领导人,当然要学习基甸避开挑启争端的作法,以免造成同族相残的悲剧。另一方面,身为领导人,更要以以法莲人为鉴:好怒的人容易挑启争端,不要以为每一次都能占到便宜。 B、容易犯罪 《箴言》又告诉我们:「暴怒的人多多犯罪。」(箴言廿九22)。雅各也说:生气不能承受神的义(雅各书一20)。 圣经中记载两种因怒气而犯罪的例子。第一类是因心怀不平,以致作恶犯罪,西缅与利未的犯罪就是属于此类。西缅与利未因妹妹底拿被示剑人玷辱而发怒,为逞一时之快,用计杀死示剑城一切男丁;不但自己犯罪,而且危害全族人的安全(创世记卅四)。雅各临终时,还咒诅其怒气暴烈、忿恨残忍(创世记四十九5)。因此圣经教导我们不要心怀不平,以致作恶(诗篇卅七8)。 第二类是因不服别人的劝告而作恶犯罪,亚撒王的犯罪就是属此类。亚撒王因不听先见哈拿尼的警告而囚禁先见,虐待人民(历代志下十六1~10),导致犯罪。最后要强调的是:就算我们不是相忍为团体,即使为自己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怒气。因为圣经警告我们:好生气的人不容易有朋友(箴言廿一19),而且生气有害身体(诗篇六17),所以最好能弃绝怒气(歌罗西书三8)。 如何避免因忿怒而引发愚昧行为?本文根据圣经,提供一些方法供读者参考: A、忍气含怒 避免自己因忿怒而引发愚眛行为的第一个方法是:忍耐(箴言廿九11)。为让自己愿意忍气含怒的第一个方法是:凡事以大局为重。 圣经中最能忍气含怒的君王首推大卫王,大卫王可以容忍一个得罪他的人到自己将死仍不报复。例如约押与示每都得罪大卫王,大卫王到死为止仍不报复(列王纪上二1~9)。 大卫王之所以可以忍耐如此久的原因是,他凡事以大局为重。大卫王如果因约押杀押尼珥与亚玛撒两位帅,而杀了约押,多失去一位帅,对国家反而不利。大卫王如果因示每侮辱他,而杀了示每,使自己言而无信,会造成国家的不安。大卫王不只做到自己忍气含怒,而且还让跟随他的人能消除怒气。让跟随他的人能以对方的立场来考量问题──如果自己的儿子都寻索我的生命,何况是敌人呢?(撒母耳记下十六5~14)。 让自己愿意忍气含怒的第二个方法是:告诉自己,忍耐与宽容之后,生气才有权 柄(罗马书九22)。 以赛亚先知就是知道这个道理,所以他平时都忍耐不说话,但是不鸣则已,一鸣必惊人(以赛亚书四十二14)。让自己愿意忍气含怒的第三个方法是:提醒自己,若不能自制,则无法保护自己与追随自己的人(箴言廿五28)。 B、疏导忿怒 圣经也教我们疏导忿怒的方法: (a)生气的时候,不要马上表现出来(箴言十二12)。 (b)若生气,则不要生气过甚(箴言廿七3)。 (c)若生气,则不要生气太久(以弗所书四26)。 (d)生气的时候,不要轻易发怒(箴言十九11)。 C、用爱心宽容 避免自己因忿怒而引发愚昧行为最积极的方法是:用爱心宽容。俗话说:「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容」,因为「宽容」不但宽容别人,也宽容自己。虽然忍耐可以影响大局,改变对手,但是单单忍耐却不能使自己快乐。所以保罗认为忍耐还不够,积极的方法是用爱心互相宽容(以弗所书四2)。 保罗在《哥林多前书》还提出具体的指导原则:「被人咒骂,我们就祝福;被人逼迫,我们就忍受;被人毁谤,我们就善劝。」(哥林多前书四12下;13上)。保罗这种用爱心宽容的智能,乃来自体会主耶稣的爱,所以他进一步说:「主怎样饶恕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。」(歌罗西书三13下) D、不要结交好生气的人 当我们生气之后,消极的方法是忍气含怒,折衷的方法是疏导忿怒,积极的方法则是用爱心互相宽容。但是这都是事后的补救措施。圣经中还教导我们事先的预防方法──不要结交好生气的人(箴言廿二24)。不要结交好生气的人,自然见贤思齐,而且也比较没有机会生气。不要结交好生气的人之另一个理由是:我们没有能力帮助好生气的人(箴言十九19)。 (2) 勿急 常见急的行为有三种:急于开始,所以缺乏准备,容易失败(箴言廿一5);急于结束,导致得不到预期的成果,所以圣经甚至教训我们:即使敌人受罚,也不要高兴得太快(箴言廿四178);急于张扬,乃是不智。所以圣经教训我们:张扬自己荣耀的人,反而出丑难看(箴言廿五16、27)。 缺乏准备就急于开始其计画的原因,往往是出于对自己太过自信,导致低估敌人的实力或目标的困难度。尚无成果就急于结束其努力的原因,往往也是出于对自己太过自信,认为自己不必努力就可以有更好的贡献与发展。一有成果就急于张扬的原因,往往是怕别人对自己的成就不了解。分析上述三种急的行为,其本质都源于居心骄傲,没有忍耐性。「骄傲」会使领导者目中无人,一意孤行,最后众叛亲离,身败名裂。所以神要求被立为王的人要为自己抄录一本律法书,平生诵读,学习敬畏神,遵守律法书上的一切言语与律例。凡事追求神旨意的人,自然会谦虚不着急。也只有谦虚的人,才愿意以神的旨意作为决策准则。 摩西是一位能「以神的旨意作为决策准则」的领导者,因为神说:「我要与他(摩西)面对面说话,乃是明说,不用谜语……」(民数记十二8)。任何人只要分析自己倾吐心事的对象,就很容易明白神为什幺喜欢与摩西面对面说话?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聊天。同理,摩西的形像与神相似,且对神尽忠。因为「摩西为人极其谦和,胜过世上的众人。」(民数记十二3),与耶稣「心里柔和谦卑」的形像相似(马太福音十二29)。为人「谦和」,即「柔和」、「谦卑」,是不急的表现。谦卑的人自然得到神的赐福(雅各书四6),柔和的人自然得到人的支持。 「急」容易造成无法谨守遵行神的律法之后果,所以圣经教训我们:「脚步急快 的,难免犯罪。」(箴言十九2下)忍耐是一种智能,善于忍耐的人,不但忍忿,也忍急,所以突破困难(箴言廿五15),避免后悔(箴言廿25)。 二、要平生诵读律法书 神所设被拣选为王的第二项当做的事是将律法书「存在他那里,要平生诵读」(申命记十七19)。身为国王仍平生诵读律法书,也是谦虚的具体表现。这种谦虚的表现,亦具有管理的积极意义。 1、避免偏见 能抱持谦虚态度的人,作决策时才能排除偏见。我们可以从摩西被蒙召的过程(出三1~四17),分析他因偏见而产生对神旨意的误解: 偏见一:以身分与背景推论神的旨意 一般人随着经验的增加,愈来愈重视良好的背景条件或身分地位。摩西认为被神拣选的工人,必须具备良好的背景条件或身分地位。所以他拒绝神的选召:「我是甚幺人,竟能去见法老,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?」(出埃及记三11)。这种偏见使摩西不能了解,神拣选工人的旨意。其实神要重用的人,不在「你是谁?」而在「有没有神同在?」;不在「你的身分与背景!」而在「你相不相信神的应许!」所以神回答说:「我必与你同在。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,你们必在这山上事奉我;这就是我打发你去的证据。」(出埃及记三12) 排除某一件工作,一定要由某种背景条件或身分地位的人来做的偏见,也是使自己工作时稳定情绪波动的一种方法。因为能够排除这种偏见的人,当某一件工作被分配给不具备某种背景条件或身分地位的人来做时,自己才不会忿忿不平;当自己被分配到某一件工作,而自己不具备某种背景条件或身分地位时,自己也不会因别人奇异的眼光而畏首畏,所以情绪自然稳定。 偏见二:以自己的经验推论神的旨意 自己的经验是每个人最直接的导师,没有信心的人不会相信超越自己经验的事。摩西因为曾尝过拯救以色列人失败的经历(出埃及记二11~15),便先入为主,以自己的经验推论神的旨意,认为自己过去的经验可以作为判断未来成败的依据,所以他说:「他们必不信我,也不听我的话。」(出埃及记四1) 这种偏见,使摩西不能了解神判断成败的依据。其实神评定成败的方法,不在「你过去做些什幺?」而在「你未来如何证明神与你同在?」所以神赐摩西行神迹的能力。神透过摩西所行的神迹,证明摩西具有改变现状与生命的能力。 偏见三:以自己的能力推论神的旨意 自己的能力是引导每个人决策最直接的依据,即所谓「我们以自己的能力评估自己;别人却以我们的表现评估我们。」摩西认为被神拣选的工人,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与能力。所以他以「我本是拙口笨舌的」(出埃及记四10),为推辞的理由。 这种偏见,使摩西不能了解神拣选工人的标准。其实神拣选的工人,不在「你认为自己的口才与能力如何?」而在「神要赐给你多少口才与能力?」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神赐的。 偏见四:冷漠──事不关己 热忱是伟大事工的起点,冷漠则是破坏理想的癌症。经过神百般说服,摩西仍缺乏热忱,表现出不愿受差遣的冷漠态度,而对神说:「你愿意打发谁,就打发谁去吧!」(出埃及记四13)。 这种傲慢的态度,使摩西不能了解神的带领与赐福。其实神所拣选的工人,神自然会给予所需的助手与能力,解除其对生命威胁的忧虑,使其得到众人的祝福与谅解,并了解事件的未来发展与因应策略。 偏见五:不必以身作则 身为神所拣选的工人,另一种傲慢是未以身作则。摩西未及时而且完全顺服神,善尽父亲的责任给儿子行割礼,所以惹神忿怒(出埃及记四24~27)。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,必惹神忿怒。以身作则不是口号,而是行动。 偏见六:荣耀归给自己 领导者除了事先能以谦虚的态度寻求神的旨意之外,更重要的是事后继续秉持谦虚的态度将荣耀归给神。摩西就是未将荣耀归给神,而无法进迦南地(民数记廿12)。 相同的例子还包括:尼布甲尼撒王未将荣耀归给神,而丧失荣华(但以理书四30~37);扫罗王未将荣耀归给神,而丧失王位(参:撒母耳记上十一12~13,十八7~10);所罗门王未将荣耀归给神,而丧失智能(列王纪上三4~15,四29~34,十一1~3);希西家王未将荣耀归给神,而丧失信心的果效(列王纪下十九、二十),所以圣经说,神憎恶心里骄傲的人(箴言十六5)。 2、谨慎行事 谦虚的领导者随时会提醒自己,不论自己目前的职务有多重要或身分有多崇高,不一定每一件事或每一个时空都比别人了解神的旨意。彼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彼得是教会初期最重要的领导人,对耶稣的身分比一般人了解,但对耶稣的遭遇所了解的,却没有比一般人高明。 有一次,耶稣来到该撒利亚.腓立比的地方,耶稣想了解门徒是否对祂有充分的认识,就问门徒说:「人说我──人子是谁?」结果大部分的门徒和现代的基督徒一样,对耶稣的认识都没有什幺把握,便以别人的论点来回答耶稣: 「有人说,是施洗的约翰;有人说是以利亚;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 位。」耶稣对这样的答案,当然不满意。因为就方法上而言,这些答案都是别人的观念,而不是门徒自己的观察与体会;另外就内容上来说,门徒只认识施洗约翰、以利亚、耶利米,或是旧约的先知,而不是真正的认识耶稣。所以耶稣进一步再问:「你们说,我是谁?」这时候只有彼得能回答,并给耶稣一个满意的答案:「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。」彼得能了解耶稣的身分之后,耶稣就称赞彼得是得到神的启示,而且应许赐权柄 给彼得说:「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,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。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,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,在天上也要捆绑;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 ,在天上也要释放。」(参:马太福音十六13~20) 当门徒认识耶稣的身分之后,耶稣便告诉门徒有关祂未来的遭遇:「必须上耶路撒冷去,受长老、祭司长、文士许多苦,并且被杀,第三日复活。」这时彼得不知是想再一次突显自己从神得到与众不同的启示,或是不愿意看见耶稣的遭遇,就拉着耶稣并劝耶稣说:「主啊,万不可如此!这事必不临到身上。」这种语气,好象自己比耶稣更明白神的旨意似的。结果耶稣认为彼得没有察验神的善良、纯全、可喜悦的旨意,便责备彼得说:「撒但,退我后边去吧!你是绊我脚的;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,只体贴人的意 思。」(参:马太福音十六21~23) 从彼得的经验,可以给教会的领导者在体验神旨意的事上,三个重要的启示: (1)就像使徒认识耶稣的经验一样,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体验神的旨意。从彼得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知道,体验神的旨意之后,才能获得神所应许的权柄。 (2)就像使徒认识耶稣的经验一样,体验神的旨意有差异性,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神的旨意有相同的认识。另外,体验神的旨意也有程度性,了解耶稣的身分之后,才能了解耶稣的遭遇。 (3)教会的领导者,不要自以为凡事都比其它人了解神的旨意。而且上次了解神的旨意,也不保证这一次必能了解神的旨意。 所以领导者面对任何决策时,都要谦虚而且永无止境地学习察验并顺服神的旨意。 三、要有具体的行为 神所设被拣选为王的第三项当做的事是:将上述教训具体表现出来,而不是只能知或言,却不能行或没有成果的领导者。所以说:「好学习敬畏耶和华──他的神,谨守遵行这律法书上的一切言语和这些律例,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气傲,偏左偏右,离了这诫命。这样,他和他的子孙便可在以色列中,在国位上年长日久。」(申命记十七19、20) 「好学习敬畏耶和华──他的神」是知的层次。「谨守遵行这律法书上的一切言语和这些律例」是行的层次。「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气傲,偏左偏右,离了这诫命」是果的层次。当教会按此原则拣选领导者,教会必定复兴;当教会的领导者按此原则规范自己,他和他的子孙必定蒙福。
| | |
|
|